你家的業務主管正在會議室的螢幕上,展示著他從競品 Amazon 網站截下來的圖。
「我們的回購率太低了!」他的語氣中充滿了急切,「你看 Amazon 是怎麼做的?他們有一個超強的 AI 推薦引擎,會根據我的瀏覽紀錄,推薦我可能喜歡的東西。我們也要做一個一模一樣的!」
他轉過頭用一種「答案就這麼簡單」的眼神看著你:「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 AI 推薦引擎,放在首頁最顯眼的位置。就這麼簡單。」
你感覺自己的太陽穴在隱隱作痛。
這不是一個需求,這是一個直接被寫好的「處方」。你腦中的計算機已經過熱當機,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該從何評估起。
這個病症就叫做「需求慾望混淆症」。
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有句名言:「如果你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,他們會告訴你『一匹更快的馬』。」
一般來說,大多數 PM 收到這類需求時,都會立即著手研究如何培育更快的馬。但如果你能在第一時間跳脫這個框架,思考馬以外的解決方案,你就已經與眾不同了。
你的工作並不是去滿足客戶提出的每一項功能清單、每一個願望,而是需要去挖掘出清單背後,那個單一、純粹、能驅動他所有行為的「深層渴望」。
這份處方,是你的「偵探工具包」。下次當客戶給你一份長長的許願清單時,請拿出這三樣法寶來進行組合運用。
不斷地追問「為什麼」,直到你觸及問題的核心。
專注於使用者想「完成」的「任務」,而不是他想要的「工具」。
將所有模糊的需求,轉化為一個以「使用者旅程」為核心的視覺化地圖。
好,深呼吸。恐慌解決不了問題。從現在開始,你不是 PM,是一位偵探。眼前的不是「指令」,而是一個「案發現場」。
業務主管的「動機」是提升回購率,他認定的「解法」是AI 推薦引擎。
一、了解需求內容
這個「AI 推薦引擎」是什麼?它需要昂貴的演算法工程師、海量的乾淨數據和漫長的模型訓練時間。這不是一把手槍,根本就是一枚戰術核彈。在按下發射鈕前,我必須確認:我們真的需要用核彈來打一隻蒼蠅嗎?
二、挖掘背後的觸發點
為什麼用戶不回購?我需要回到「使用者旅程」這個案發現場。調查數據並訪談幾位只買過一次的用戶後,我發現了幾個驚人的線索:
三、拼湊真相
經過一輪偵訊,真相浮現。用戶不回購,並非因為我們沒有推薦他們「可能喜歡」的新東西,而是因為我們讓他們很難再次買到他們「已經喜歡」的東西!
結論:重新定義
所以,業務主管需要的不是那枚昂貴的「AI 核彈」,只是需要一把能精準解決問題的手術刀:一個顯眼的「再次購買」按鈕、一個優化過的「歷史訂單」頁面,或是一個基礎但有效的搜尋功能。我的工作,就是幫他找到這把真正有效的手術刀。
好,我們來談談那個最無奈的「但是」。
如果你的業務主管在聽完你的分析後,依然拍著桌子說:「我不管!Amazon 有,我們也要有!AI 推薦引擎聽起來就是比較厲害!」
此刻,你的角色要從「偵探」,轉換為「餐廳主廚」,來為他打造一套尊榮上菜套餐,那麼與他的溝通策略建議如下:
你沒有直接拒絕他的「滿漢全席」,而是先上了一道最精緻的開胃菜。當他體驗到一個小小的改動就能帶來巨大成效後,他自己就會有機會開始思考,是否真的需要一開始就投入重金去打造那道最昂貴的主菜了。
所以,下次當業務主管帶著競品的截圖、眼中閃爍著「更快的馬」的光芒時,請先別急著召集工程師去育種,也別急著吞下胃藥。
記住,你的工作不是一個被動的「點菜員」,也不是一個只會說「不」的討厭鬼。你是一個專業的「偵探」,你的職責是透過不斷地提問與引導,幫助客戶撥開慾望的迷霧,找到他內心深處那個真正能讓他滿足的「深層需求」。
照單全收看似最安全,卻是通往專案失敗與團隊過勞最快的捷徑(相信我,真的會過勞,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)。勇敢地提出問題,挖掘真相,雖然在一開始會帶來壓力,卻是能保護你和團隊不必長期服用胃藥的根本療法。
當需求方直接提出一個既具體又高難度的需求給我時:
(天眼啟動)讓我抗抗你真實的渴望!!!!!!
補充:今天用到的企鵝圖私心覺得可愛來自這裡:
https://www.threads.com/@t3nbool4?xmt=AQF0WOROxD4ZsiADSLczXwxNIXA_MB08z6BlHe19zj79Hg